临沂文化符号365|历史篇·沂州

临沂文化符号365|历史篇·沂州

临沂社科界

编者按

临沂,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,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。为全面展示临沂文化的独特魅力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、临沂市社科联、临沂市网信办、沂蒙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“临沂文化符号”评选活动。活动历经网络与报纸投票、专家评选等环节,最终确定了“100项最能代表临沂的文化符号”,并编辑成《临沂文化符号》一书。

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临沂的文化精华,还通过“相关链接”与交通提示等细节,增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。 从地理、历史到红色文化,从非遗、遗存到特产,书中内容丰富,是了解临沂文化的绝佳读物。

今日起,我们将以专栏形式,陆续在公众号上分享《临沂文化符号》的精彩内容,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。若您对书中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补充,欢迎留言交流,让我们共同见证临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
沂州,中国古州名,因沂河得名。南北朝时期北周灭北齐,改北徐州为沂州,治所从即丘县移至开阳,也就是从这时起临沂开始称沂州。沂州的范围曾包含过今鲁南的临沂大部、枣庄东部,鲁中的沂源、新泰,还有鲁东南的日照大部以及苏北一带。清雍正二年(公元1724年)改为隶属于山东省的州,不再属兖州府辖区;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年)升为沂州府,政区扩大,置附郭县(在城郭外设县)兰山县,辖兰山、郯城、费县、沂水、蒙阴、日照、莒州共6县1州,习惯上叫做“七属”。唐朝末期,沂州战祸严重,唐兵在沂州打败过藩镇平卢的兵马、打败过起义军王仙芝的兵马,黄巢的军队两次攻破沂州。宋真宗时有王伦起义,北宋灭亡以后,辽金夏元交争,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沂州更是兵灾战祸连天,老百姓生活暗无天日。元朝时从开国到灭亡,沂州在军事上的位置一直十分重要,山东统军司衙门就驻于这里,后来朝廷还在这里设分元帅府、分枢密院,使得沂州成为高级军政机关驻地。元末朱元璋命徐达、常遇春北伐,也正是首克沂州而后山东大定,而后“进克元都”。

鸦片战争后,随着列强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、践踏中国主权,西方天主教、基督教势力也争先恐后对中国实施了文化侵略。在沂州府境内的部分外国教会,放任教徒为非作歹、欺压百姓,兼并土地、囤积居奇,剥削农民。《临沂地区志》记载,当时沂州府境内的农民,除了向封建政府交钱粮、向地主交租外,还要向洋教堂纳“捐”。莒州李家藁科教堂即宣布:凡不信教者每亩地交纳京钱两吊,以作盖教堂之用(当时两吊钱可买小麦140斤)。万家王庄教会也向群众要猪要牛要税,并在附近七、八里内随意“收纳地租”。沂州人民忍无可忍,奋起抗争,从1888年至1899年,郯城、日照、沂水等先后发生反洋教斗争,史称“沂州教案”。“教案”发生后,德国等乘机派兵入侵日照和兰山,进行报复,对百姓烧杀抢掠。腐朽的清政府不仅无力解救百姓,甚至帮着洋人镇压百姓,事后还被勒索白银近8万两。

沂州古城,城有四门,清康熙七年(公元1668年)6月大地震,城墙多处损坏,西北南三座城楼俱毁,仅剩东门。东门即今日的东关。

古沂州有四大古刹,分别是:朗公寺、普照寺、宝泉寺、卧佛寺。这四座古建为晋代建筑风格,其规模宏大,构造复杂,为著名景点。

沂州古城城门

沂州古城,城有四门,名字题于门额:南门望淮门,眺望淮河之意;北为宗岱门,敬泰山;东临大海,名为镇海门;西望蒙山,名为瞻蒙门。

展开全文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